February 2005

Monthly Archive

眩暈症的中醫觀

Posted by on 11 Feb 2005 | Tagged as: Uncategorized

眩暈一症,是指視物昏花旋轉,如坐舟車之狀,嚴重者張目即覺天旋地轉,不能站立,胸中上泛嘔惡,或伴有汗出,甚或僕倒。筆者觀察到,目前眩暈症在臨床上的發作率有著很大的上升趨勢,是二十年前的好幾倍。

現代醫學認爲眩暈症主要是有迷路前庭神經、腦幹及小腦病變引起。引起眩暈的病因很多,常見的有周圍性(耳源性)眩暈、中樞性(神經原性)眩暈、炎症性(常見的有前庭神經炎及後顱珠網膜炎)眩暈、血管性病變眩暈,以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暈等等。眩暈症的臨床表現除了眩暈外,可因其不同的病因而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兼症。如内耳眩暈症常常呈現突然發作,出現外物旋轉或搖晃的感覺,在姿勢改變時會加重,並伴有耳鳴、聽力減退及眼球震顫,重者可出現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血壓下降等症;暈動病所造成的眩暈則有暈船、暈車等病史;中樞性腫瘤引起的眩暈發病較緩,持續時間長,常呈進行性,眩暈程度與體徵不成比例,即眩暈輕而眼球震顫明顯;小腦後下動脈血栓形成眩暈,為劇發嚴重眩暈,多無昏迷,可有嘔吐,出現上下肢共濟失調,眼球震顫,説話不清,吞咽困難等;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可有眩暈、眼球震顫、雙側錐體束症等臨床表現。此外,很多全身性疾病均可有眩暈,如貧血,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低血壓及心臟疾患)、消化道疾病、内分泌疾病、中毒性疾病、腦部外傷後遺症等。現代醫學對於眩暈的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因給予不同的治療。在對症治療方面,對尚無旋轉感的一般頭暈常使用鎮靜劑或小量興奮劑,對有旋轉感的眩暈者則給予暈海寧、維生素B2等藥物。


阅读全文请打开以下PDF文件: 眩暈症的中醫觀

他爲何嗜食肥甘

Posted by on 11 Feb 2005 | Tagged as: Uncategorized

在許多家庭,常常因爲老人喜歡吃肥肉而鬧矛盾。老伴和子女們因爲擔心吃肥肉會增高高血脂、高膽固醇而阻止老人吃。可是,這些老人並不領情,死活也要吃幾塊,有時為這個問題會鬧得家裏雞飛狗跳,一家人都不開心。還有的晚輩因爲不理解父母爲何“貪”吃肥肉而瞧不起他們。這樣的問題比較多見,因此,我們應該弄明白爲什麽有些老人喜歡吃肥甘厚味的食物。

在生活中,每個人的口味都不相同,有的人喜歡吃咸的,有的人喜歡吃淡的;有的人喜歡吃辣的,有的人喜歡吃甜的。中醫理論有五味配五臟的觀點,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喜歡吃什麽口味,常常與人的身體狀況有關;也就是說,當你口渴時,你就會想到要喝水;如若身體需要什麽時,您就會想吃什麽。譬如,喜歡吃辣的人,主要是胃口較差,辣的食品可以開胃。這一類人身體比較容易疲勞,胃腸功能比較差,常常會拉肚子,嚴重的一吃就拉。中醫稱他們為中氣不足,脾胃的運化功能較弱,使得體内濕氣留存較多;濕滯胃脘則口淡乏味,不思飲食。辣者,中醫謂之為辛味,辛能化濕,濕去則胃口開。故脾虛濕盛者喜食辛辣之品。又如許多孩子喜歡吃冰,是因爲冰能鎮其體内之熱。這類孩子心胃火旺,一般多表現為煩躁,多動,喜歡像青蛙一樣趴睡,頭頸部出汗特多(俗稱蒸籠頭),大便多羊屎狀等等。但貪吃冰塊會損傷孩子的脾胃功能,導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從而影響到孩子的發育。


阅读全文请打开以下PDF文件: 他爲何嗜食肥甘

談胃痛

Posted by on 11 Feb 2005 | Tagged as: Uncategorized

胃痛亦即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經常發生疼痛為主症的一類疾病。胃痛在中醫古籍中有不少別名。《靈樞•厥病》稱之爲胃心痛,《景岳全書》稱之爲心腹痛,《壽世保元》稱之爲心胃痛,俗稱心口痛。胃痛屬於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病症,在華人中發病率較高,多見於現代醫學所稱的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癌以及胃神經官能症等疾病。

關於胃痛的中醫描述始見於春秋戰國時代所出現的《黃帝内經》一書之中,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木鬰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結合其他篇章的相關論述,《内經》中已經很明確地指出肝鬰犯胃、寒凝氣滯、飲食自倍是胃脘痛發病的主要原因。後世醫籍對於胃痛的相關論述則更多,經過長時間經驗的累積,中醫對於胃痛有著較爲全面的認識,臨床治療的療效也較爲顯著。


阅读全文请打开以下PDF文件: 談胃痛

從補充荷爾蒙談起

Posted by on 11 Feb 2005 | Tagged as: Uncategorized

在人體中,激素系統被現代醫學視爲最重要的信息系統;因此,利用直接輸入各種人工合成的類激素藥品,以緩解某些疾病,成爲西醫較爲常用的臨床治療手段。的確,這些人工合成類激素藥物的短期應用,對於改善某些臨床症狀,有著較爲明顯的療效,故常被人奉為“聖藥”而遭到濫用。然而如同其他僅僅通過實驗室研究以及短期人體試用後即上市的西藥一樣,長期使用這類藥物會給人體造成許多意想不到的傷害。歷史的教訓是沉重的:譬如已烯雌酚,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被發明後,曾廣泛地用於預防流產、改善孕期不適、控制產後奶量、緩和更年期障礙、治療痤瘡和前列腺癌、事後避孕等等。直到三十年後人們才慢慢發現,做母親的使用這種藥物後,其子女無不產生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諸如各種生殖系統癌症、終生不育、或者先天性畸形等等。五十年代美國研製的“反應停”(學名叫胺呱啶酮),對於治療早孕反應可謂藥到病除,因此許多孕婦競相服用;然而可悲的是,這些婦女後來多生下貌似海豹、四肢短小的“海豹嬰兒”。前不久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宣佈停止荷爾蒙補充療法的有關試驗亦屬此例,雖然其所使用的共軛型馬尿激素和黃體素對於女性更年期症狀和骨質流失症有一定的作用,但由此而較高地增大了心臟病、中風、乳癌等疾病罹患機率的結果是難以接受的。據統計數據表明,長期服用上述藥品,會使健康婦女罹患中風的機率增加41%,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增加29%,罹患乳癌的機率則增加24%。為了克服更年期症狀,付出如此大的代價實在是得不償失。

阅读全文请打开以下PDF文件: 從補充荷爾蒙談起

三叉神經痛的中醫診治

Posted by on 11 Feb 2005 | Tagged as: Uncategorized

三叉神經痛是指出現在三叉神經分支範圍内反復出現的陣發性短暫劇烈疼痛、無感覺障礙缺失等神經傳導功能障礙一類症狀的疾病。據文獻記載,其發病率為4/10萬/年,該病多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三叉神經痛的病因、病理目前尚不明了,一般認為,當三叉神經根受到某些機械性壓迫或牽拉以及供養三叉神經的動脈發生硬化所致的缺血,髓鞘代謝、營養紊亂,部分神經纖維發生節段性脫鞘變性,在這些纖維之間形成“假性突觸”,一些相鄰的傳入或傳出衝動便可通過“假性突觸”而跳入病覺纖維,造成傳入纖維與傳出纖維發生“短路”而產生疼痛。臨床表現為三叉神經分佈區域内短暫的陣發性劇痛,多呈刀割、電擊、燒灼狀。突然出現的劇痛常反射性地引起同側面部肌肉抽搐,面色發紅,眼結膜充血,流淚或流涎等。疼痛持續時間僅幾秒至幾分鐘,痛止如常人。發作率為一日數次至一分鐘多次,間歇期可長達數月或數年。有半數患者在病區有一異常敏感的觸發點,又稱“扳擊點”,一觸即發,故患者説話、進食、洗臉、剃鬚、刷牙、哈欠或風吹等原因均可引起疼痛發作。隨著病情的發展,發作逐漸頻繁,間歇期逐漸縮短,疼痛逐漸加重,給患者帶來了不堪忍受的痛苦。西醫目前一般多採用止痛劑、鎮靜劑以及封閉、手術等治療。

中醫沒有三叉神經痛這個病名,但根據該病症狀上的描述,應該屬於“頭痛”、“頭風”、“面痛”等病的範疇。中醫古籍中對於該病的認識和治療有著較爲詳細的記載。如明代的王肯堂在《證治準繩•頭痛》篇中說:“醫書多分頭痛、頭風二門,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淺而近者名頭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遠者為頭風,其痛作止不常,愈後遇觸復發也。”又如清代張路在《張氏醫通•面痛門》中指出:“許學士治鼻頞間痛,或麻木不仁,如是數年,忽一日連口唇、頰車、髮際皆痛,不能開口言語,飲食皆妨,在頞與頰上常如糊,手觸之則痛,此是陽明經絡受風毒,傳入經絡,血凝而不行,故有此症。”導致該病發病的病因很多,其中外因可有風、寒、濕、熱等,内因可有肝陽、腎虛、血虛、痰濁、淤血等。中醫處方治療該病重在驅風活血,有其他邪氣者則兼而祛之,有正氣不足者則兼而補之。此外,還需針灸療法配合外治,以近疼痛較劇部位之穴位刺之。中醫治療三叉神經痛療效甚為顯著,一般僅需治療幾次即可痊愈。


阅读全文请打开以下PDF文件: 三叉神經痛的中醫診治

« Previous PageNext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