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漢事件提示什麽?
Posted by admin on 25 Jan 2015 at 07:30 pm | Tagged as: 自閉症
吳侃陽中醫師
金鳳漢事件已經過去半個世紀了,時過境遷,除了偶爾還會出現一點零碎的感言之外,可以說在人們的記憶中已經都沒有什麽印象了。但筆者以爲,金鳳漢事件完全是一個帶有欺騙性質的烏龍事件,如若從學術的角度來探討事件的起始因末,其對於中醫事業的發展應該是大有裨益的。
金鳳漢事件發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金鳳漢當時是朝鮮平壤醫科大學的教授,1960年他對外宣稱自己發現了經絡穴位小體,1963年他在《朝鮮醫學科學院雜誌學報》第5期上發表了題爲《On the Kyungrak system》的論文,正式宣稱自己找到了經絡實體,並將之命名為“Bonghan duct”(鳳漢管)和“Bonghan corpusle”(表層鳳漢小體)。
這種學術造假結論一出籠當然就很快震驚醫學界,金鳳漢的名字也因此而頓時傳遍全世界;當時朝鮮當局不僅為金鳳漢發行了專門的郵票,甚至還將這一“發現”與原子彈、宇宙飛船相提並論,認爲是二十世紀全世界最偉大的三個科學成就之一。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世界各國無數的實驗室研究都證實金鳳漢的“科學研究成果”純屬子烏虛有;在衆多學者的質疑聲中金鳳漢始終都無法自圓其説,最終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學術造假問題;接下來他很快就失去蹤影,有消息說金鳳漢自己跳樓自殺身亡。
事實上,金鳳漢在根本就不懂得中醫學術理念的基礎上,頑固地認定中醫的“氣血”就是流動的液體,認定中醫的“經絡”就是能夠提供液體流動的管道;因而他會依據西醫的學術思維模式來研究中醫的上述學術概念,以期發現這樣一些子烏虛有的實質物體。
然而正像中國的[中西醫結合]走到所謂的瓶頸一樣,由於不懂得中西醫分別屬於兩種完全不同性質學術體系的客觀現實,金某在這種毫無學術依據的假定前提之下所進行的研究當然會以失敗告終。如若當時金某敢於承擔責任,能夠承認失敗,懸崖勒馬也就沒事了;問題在於金某在拿不出任何有説服力的學術研究結論的時候,依舊堅持縱身懸崖,竟然還膽敢對外宣稱自己發現了其所杜撰出來的所謂“鳳漢小體”、“鳳漢管”、“鳳漢液”等等,試圖依靠這種近乎瘋狂的學術癡夢來欺騙世人。
我們知道,學術研究是非常嚴謹的問題,容不得半點虛假,金鳳漢造假事件的最終結局就是金某的身敗名裂,而支持、吹捧他的相關國家行政管理部門也因此而蒙羞,整個鬧劇就此黯然落幕。
顯然,金鳳漢的失敗主要是出自於不尊重正常的學術規律,期待著借助現代科技設施將模糊的中醫學術概念實質化,這種緣木求魚的思維與做法肯定是行不通的。事實上,沒有誰能夠找出中醫學説核心理論中陰陽五行概念的實質對應物體,因爲根本就不存在這種相對應的實質物體。筆者常常聽到許多[中西醫結合]論者感嘆[中西醫結合]走到瓶頸而無法繼續深入下去,其原因亦都是如此。
依據中醫學説的學術理念,中醫關於經絡的學術認知應該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在這裡,我們必須重視“經絡這個通道並不一定就是管道”的學術理念。也就是說,中醫關於經絡的學術概念並不等同於西醫解剖學概念中類似血管、淋巴管之類的管道形態。而且,中醫學術概念中的“氣血”也未必就是像血液、淋巴液那種相對應的液態物質。
也正因爲出自於上述那種錯誤的認知,許多學者在[中西醫結合]運動中孜孜不倦地找尋他們想象中的經絡管道,有的甚至還在屍體上仔細找尋。很顯然,他們根本就沒有想過死人身上是不存在氣血運行現象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存在氣血運行的通道。所以說,管道雖然屬於通道範疇中的一種運行結構,但通道並不等同於管道。雖然這個道理看似很簡單,但這個道理卻是這些人寧可造假、也不願意接受的現實。
此外,關於經絡的作用在《黃帝内經》中早就已經清楚地闡明:經絡内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溝通内外,貫穿上下,將人體各部的組織器官聯係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經絡可以運行氣血,營養全身,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
上述顯示,通過調節經絡運行氣血的作用,能夠調動人體内在的抗病能力,調節機體的虛實狀態,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這個學術理念完全屬於中醫整體調節範疇,通過刺激相關的經絡與穴位,能夠促使機體趨於正常生理狀態,可以有效地達到扶正祛邪的臨床效應。
與其它許多中醫學術概念一樣,經絡中運行的所謂氣血也不是西醫解剖學概念中的血液,更不是所謂的“鳳漢液”,而只是中醫學術概念中的一種“精微物質”;這種所謂的“精微物質”或許是指機體的某些相關體液,或許根本就不存在相對應的實質液體。
我們知道,除了血液、淋巴液之外,人體中還存在著很多其他實質性的體液,它們也並沒有循著實質管道運行。也就是説即使從解剖學的概念來看,也並不是所有的體液都在管道中流動。所以即使從西醫解剖學的角度來看,人體内的體液也並非都是循著相關管道在運行;更何況還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實“氣血”就是液態物質。由此可以看出,那種強行將經絡看作是實質管道的任何認知都是愚蠢的,金鳳漢事件以失敗告終的結局清楚地提示著這個道理。
然而可悲的是,雖然整個金鳳漢事件以悲劇收場,但人們並沒有認真地從金鳳漢事件中吸取教訓,時至今日,仍然還有無數個金鳳漢事件在不停地重演,中國所謂的[中西醫結合]就是其中最爲典型的範例。無數的例證顯示,當人們套用西醫還原論思維來看待中醫學説時,就會出現許許多多荒腔走板的沉重笑話。
譬如[中西醫結合]醫者試圖用中醫藥療法治療西醫的糖尿病,當他們發現採用中醫藥療法無法實現“有效地降低空腹時血糖指數”初衷的時候,就偷天換日地在中藥方劑中加入降糖西藥。其實這叫做多此一舉,因爲在治療中,真正能夠“有效地降低空腹時血糖指數”的還是所加入的降糖西藥,而其中的中藥成分則完全屬於多餘的;也就是說,使用中藥只是一種障眼法,放在那裏向人們顯示他們在進行[中西醫結合]而已。
事實上,這種不依照[辨證論治]法則而亂用中藥的做法,弄不好還有可能出現“藥證相反”之類的中藥中毒問題。很顯然,這種[中西醫結合]的“成果”遠不如直接使用西藥降糖來得直接而合理。由此可以看出,他們在許多中藥方劑中加入相關西藥成分,其目的全在於掩蓋中藥療法無法有效地降低西醫檢驗數據的學術事實,而這個事實則是[中西醫結合]論者所不敢正視的。
又如他們為了將中藥外感方劑改造成爲感冒疾病的廣譜用藥,不惜在銀翹散中加入維他命C、馬來酸氯苯那敏、對乙酰氨基酚,冒充中成藥投放市場,使得無數的感冒患者由於過量地攝取上述西藥成分而出現不同程度的中毒反應。顯然,這種將中西醫藥物混合運用的做法是對患者極不負責任的行爲,也是違背醫學學術規律的。
他們草菅人命,隨意改變傳統的中藥入藥方式,毫無根據地將中藥煎劑當作西藥的注射針劑,直接將其輸入患者靜脈,嚴重地危害著患者的健康與生命。我們以中藥刺五加針劑的臨床使用爲例。其注射劑型除導致大量患者出現嚴重不適反應之外,有十多人甚至由此而喪失寶貴的生命。而當問題發生之後人們不去追究改變中藥輸入法則的根本原因,卻只是以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而輕描淡寫地加以搪塞。
問題在於這種掩飾實在是有點笨拙,湖北省藥品不良反應檢測中心當時曾經提示過問題的嚴重性。他們認爲,[刺五加注射液]所導致的中毒事件,既包括著中國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當年10月7日所公佈的兩批共4萬8000瓶被懷疑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刺五加注射液](規格為每瓶100毫升)之外,同時也應該包括著其它更爲大量的、或許並沒有被檢驗出受到污染的[刺五加注射液]產品。
這種[中藥西用]的做法還涉及幾十、甚至近百種中藥方劑。我們知道,中藥的傳統給藥方式是内服與外敷,採用西醫靜脈注射給藥方式的做法既不符合中醫的學術思維,也不符合西醫關於注射藥物嚴格的學術規範,故而出現臨床醫療事故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此外,在中國的中醫藥科學化運動中,人們不厭其煩地將幾乎所有的中藥飲片都進行了所謂的成分分析,既規範出其有效成分,也標示出部分中藥的毒性成分。他們不顧中醫藥的學術規律特點強行將中藥成分化管理,從而封殺掉許多臨床上十分有效的中藥飲片與中成藥,諸如木通、防己等中藥。
顯然,這種帶有偏見性質的中藥管理是十分錯誤的,能夠導致腎衰竭的西藥何止幾百上千種,可是爲什麽這些西藥都能使用,唯獨相關的中藥飲片就不能用於臨床呢?我們也只能認爲相關部門在蓄意蔑視中醫傳統文化,將中醫藥療法只是當作“後娘養的”輕薄看待罷了。
臨床現實顯示,許多含有人們所認定的“毒性成分”的中藥被無理禁用,其理由也只是依據西醫關於該藥含有某“毒性成分”有可能造成人體傷害的推論。這種説法與做法都是錯誤的,因爲中藥的毒性規律並不是依據西醫學術理論所劃定的;正如西藥之毒也非“藥證相反”所致,而是源於其毒性成分一個道理。
事實上依據西醫關於毒性的學術理念,所謂“成分論”根本就無法合理地詮釋許多不具備毒性成分的中藥在臨床使用中出現毒副作用這一學術疑問。臨床顯示,即使那些根本就不含西醫所謂毒性成分的人參、冬蟲夏草,同樣都會由於“藥證相反”問題而出現毒性反應,筆者就曾診治過正常服用冬蟲夏草而中毒的患者。所以說對於中醫臨床來説,中藥飲片含有何種成分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人們在使用中藥時必須嚴格遵循“有是證,服是方”的中醫臨床診治原則,真正做到“藥證相符”的最佳臨床診治狀態。
中藥的毒性藥理與西藥完全不一樣,西藥是以所含毒性成分為準則,而中藥之毒主要在醫,而不在藥。事實上,所有的中藥中毒事故基本上都發生在使用者沒有遵照中醫[辨證論治]法則所導致的“藥證相反”失誤狀態之中,並非藥物本身所含的毒性成分所導致。
這裡必須提到的是西醫從中藥中提煉出黃連素、麻黃素、青蒿素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與中醫藥毫無關係,西醫也曾從許多自然界生物中提煉出他們認爲有效的其他藥物。事實上上述黃連素、麻黃素、青蒿素已經屬於西醫藥庫中的一員,根本就不具備中醫臨床所要求的“四氣五味”規律,其臨床使用規律完全隸屬於西醫的學術範疇。
我們知道,人們在使用西藥時所依照的就是其有效成分論,而在使用中藥時,應該沒有誰會理會所謂的“有效成分”。在臨床上,西醫師不會依據這種“有效成分”來使用中藥,而中醫師也無法依據所謂的“有效成分”來使用中藥;事實上中醫臨床使用中醫藥療法也只能夠依據中藥的“四氣五味”規律來辨證用藥。
顯然,“成分化”的管理方式並不適用於中醫藥,禁用許多有效中藥的結果只能起到限制中藥的臨床運用、嚴重降低中醫臨床療效的負面作用。由此可見,這種花費大量金錢與人力所得來的“科研成果”不但絲毫不具備社會價值與學術意義,反而使得中藥的臨床運用遭受到層層阻礙,許多在中醫臨床中常用的有效中藥就是因爲含有他們所認爲的“毒性成分”而遭到禁用。
上述顯示,這種違背學術規律的中醫藥管理規範是何等地荒唐。所以說這種主觀認知具有相當的盲目性。金鳳漢事件所提示的是必須懂得尊重學術規律的科學法則;學術世界是多元的,任何以一種學術規律來取代其他不同學術規律的做法肯定都會失敗。
問題在於在中國醫療界,那些根本就不懂得中醫學說的人操縱著中醫事業的生殺大權,他們通過行政干預手段極力貫徹那種將中西醫學術概念人爲拼湊起來的[中西醫結合]思維,將兩種完全不同學術體系的學術概念胡亂湊和在一起,從而使得中西醫學術概念在中國醫學界嚴重地相互混淆,這種流毒甚至還影響到中國之外。
人們在中國的中醫臨床診治過程中都能夠看到,那裏的中醫師們基本上都會抛棄中醫關於“四診八綱”等臨床診治法則,而代之以西醫的檢驗數據;他們將中醫臨床“理法方藥”中“理”與“法”棄之不顧,只期待著使用中醫的“方藥”來改變西醫的臨床檢驗數據。一旦達不到目的,他們就鋌而走險地在中藥中加添相關西藥。
更爲嚴重的問題是,中國的醫療、教育部門正在秉承廢中醫幹將余雲岫關於強行要求中醫師學習西醫的衣缽,將這麽一套做法在全國幾乎所有的中醫院校全面貫徹,從而造出一大批[中西醫結合]型的“中醫師”。這種以改變中醫業者學術思維的做法起到了將傳統中醫連根拔掉的作用,基本上實現了余雲岫之流滅絕傳統中醫的最終願望。
在整個中國,由於長時間地用這種無視學術規律的“科學化”做法來“改造”中醫,促使中醫西醫化,從而導致能夠嚴格奉行傳統中醫藥療法的中醫師越來越少,中醫臨床的整體療效逐漸下降。可以說,推行[中西醫結合]政策的結果,嚴重地混淆了中西醫的醫學學術概念,傳統的中醫學說在中國即將消失殆盡。這並非筆者危言聳聽,傳統中醫在中國的敗相早就已經顯露無疑了。
上述問題的產生,其實都與金鳳漢事件思維同源,其主要核心完全在於沒有尊重中醫學說的學術思維。這些人根本就不懂得應該尊重嚴謹的學術思維理念,總是幻想著以建立在物理學、化學基礎上的還原論思維來“改造”中醫,總是期待著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來找到能夠與中醫學術概念的相對應的實質物體,藉以解讀中醫藥療法的神奇療效,其結果當然只會適得其反。
人們不禁要問,既然無稽,金鳳漢事件何以能夠如此輕易地借屍還魂呢?筆者認爲其根源在於現代人的思維模式。由於人們都是在學習物理學、化學的環境中長大的,其邏輯思維就是遵循具備實質觀的還原論,所以比較容易與上述錯位思維產生共鳴,比較傾向於認可任何學術概念都必須有相對應的實質物體,認爲不具備數字規範、無法經過西醫實驗室“驗證”的醫學都不科學。
就像過度自主容易導致許多家庭、社會出現問題一樣,根深蒂固的思維觀念很容易讓人產生不懂得尊重學術規律的過分言行;所以說,儘管這種思維邏輯存在著嚴重的學術思維理念錯位,但金鳳漢事件的發生應該說有它的必然性,[中西醫結合]思維也具備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基礎。
甚至還有部分中醫業者也抱持著同樣的錯位思維,他們同樣都沒有真正認識到作爲[整體論]思維的中醫學識是不可能通過[還原論]的物理、化學觀來認知的,許多中醫業者期待著自己的中醫療效能夠得到西醫的認可,也期待著借助西醫臨床的先進科技設備來完成自己的臨床職能。
嚴格説來,這些臨床“中醫師”並不適合冠以中醫師的稱號,因爲他們本來就不具備中醫師所必須具備的[中醫頭腦],而只是一群試圖使用中醫藥療法來完成西醫臨床醫學職能的西醫業者,所以他們也都會同樣地在使用還原論思維來看待自己的專業。
筆者曾經治愈一位心動悸患者,該患者自覺心臟好像要跳出來一樣,難受極了。筆者依照“心動悸,脈結代,炙甘草湯主之”的醫訓,很快就將其心動悸不適治愈。痊愈後的患者前去美國某心臟病專家復診,該西醫看到其完全康復很覺奇怪,提出想與筆者進行學術交流的意見。
筆者當然不會拒絕學術交流,但想到自己的臨床療效只是依照中醫的相關學術規律來實現,而中醫這種“理法方藥”的疾病診治形式能夠與西醫交流什麽呢?事實是上述臨床療效雖然明擺在那裏,由於中西醫的學術理念無法溝通,西醫根本就無法理解中醫關於心“氣虛血少”的[辨證論治],而簡單的炙甘草湯的臨床效用也難以讓人家信服。古人說得好,道不合不相與謀,所以說這種所謂的學術交流毫無意義,只能稱之為“雞同鴨講”。
直至今日,依然還有人在重復金鳳漢所做過的事情,近期有消息說韓國首爾大學教授蘇光燮等人依然還在那裏做這種無聊的“學術研究”,還在那裏進行類似的“追溯性實驗”,還在那裏憑空肯定所謂的“金鳳漢學説”。
事實上經絡的客觀存在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通過相關儀器觀測到了,只不過其所顯示的經絡現象只是一些帶有不同色彩的體表綫條,而不是所謂的經絡管道實體,更不是所謂的“鳳漢小體”,這種綫條會隨著生命的終結而消失。
可以說關於這種實質管道的追尋是一種毫無學術意義與學術價值的行爲,就像用基督教教義來解讀佛經一樣地荒誕。我們還可以從糖尿病的臨床治療問題來一窺究竟。我們知道,許多中醫師標榜自己能夠治愈糖尿病,但筆者卻認爲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事實,因爲除了極個別案例之外,基本上還沒有見到哪一位中醫師能夠拿出具備臨床推廣價值的有效降糖方劑。
一般來説,中醫師的“有效”常常都只能是針對糖尿病患者的相關臨床症狀而言,而糖尿病屬於西醫學術概念中的疾病,它的診斷並不是依據患者的臨床體徵,而只是通過觀察患者空腹時血糖指數值所決定的;即使不存在臨床症狀,只要患者空腹時的血糖指數超過正常值時就可以診斷為糖尿病。所以筆者認爲,那些中醫師辛苦得來的臨床療效,充其量也只是治愈消渴一類的中醫疾病。
由此可見,中西醫的學術思維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任何的混淆只能算作是一種學術欺騙;“金鳳漢學説”如此,[中西醫結合]也如此,其他許許多多的這種中西醫學術概念的混淆都是如此,其必然結果除了自身的失敗之外,還會嚴重地影響社會大衆的身體健康,更會嚴重地干擾中醫臨床診治疾病,乃至整個中醫事業的發展。
筆者以爲,在臨床上中西醫之間只能是互補的相互配合關係;而在學術方面,中西醫之間則毫無共通之處。[中西醫結合]構想的本身就是一種學術上的天方夜譚,如若中國繼續奉行這種不符合學術規律的做法,頑固地堅持以行政管理來壓制學術規律、以現代還原論思維來改造中醫、促使“中醫現代化”、“中醫科學化”、“中醫西醫化”的話,必然也會以失敗告終。
出於人爲的奢望,中國幾乎所有的中醫院校都在奉行[中西醫結合]思維,從而造就出許多根本就不具備“中醫頭腦”的所謂“中醫師”;試想,這樣一批中醫業者甚至就連中醫的學術内涵都不甚了了,他們是如何去完成自己的臨床醫學職能呢?
所以說,中國現行的中醫藥管理思維與規範已經窒息著中醫事業的發展,必須徹底予以擯棄。如若不然,隨著歲月的流逝,傳統的中醫師只會逐漸凋零,而造福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中醫藥療法將隨著[中西醫結合]的失敗而消失,人類勢必失去一門卓有療效的好醫學。這就是金鳳漢事件所提示出來的警訊。
Comments Off on 金鳳漢事件提示什麽?